14卷本、逾700万字的松江重大文化工程“一典六史” 于今年1月23日出版面世后,广受好评,并引起了人民网、新华网、《解放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央和省市十多家主流媒体的关注和报道。这项历时六年完成的“上海之根”历史注脚倾注了编纂者们大量的心血,是赓续松江文脉、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新时代人文松江建设的重要成果。日前,记者走进位于人民北路老图书馆的《松江人文大辞典》编辑部,探寻“一典六史” 编纂背后的故事。
编辑部办公桌上、茶几上、柜子顶上,甚至沙发上到处堆满了厚重的“大部头”史籍。午后,冬日暖阳透过窗子洒进屋里,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书香,光影交错间,仿佛时光在此凝固。
76岁的欧粤、70岁的吴纪盛两位编辑从早晨7点多就来到办公室,一个坐在电脑前不停地打字,一个拿着钢笔趴在桌前不停地写字,一天里除了吃饭、喝水、查资料,两个人几乎就一直保持着同样的姿势。
和两位老先生相比,52岁的俞月娥就显得格外活跃了。外出跟拍、联络采访、整理大小会议记录……所有的杂事都需要她这个办公室主任协调安排,只要她在,办公室便总能听到爽朗的笑声。
“一典六史”的策划与主编,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陆军教授负责在前方冲锋陷阵,组建编纂团队、对接专家库、一次次组织主持召开编纂例会以及评稿会、研讨会……对于这部耗时6年完成、必将载入中国地方史研究史册的著作,编辑部全体成员以及数十名分科主编、撰稿作者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2019年1月15日,松江区人民代表大会第五届第六次大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成立“江南题材戏剧影视创作研究院”(后易名“人文松江创作研究院”),编纂《松江人文大辞典》,陆军身为“主帅”开始召集人马。
欧粤长期在区史志办担任编审,为《松江县志》的副主编,具有丰富的史志编纂经验,是松江学术界公认的德高望重的领军人物,由他担任执行主编再合适不过。凭借逾半个世纪的深交,已经退休的欧粤接受了这个挑战,并很快设计出总类、文学、书法、美术、摄影、戏剧、曲艺、音舞、非遗等23个分科的结构布局。吴纪盛是《松江报》原总编辑,有着丰富的史学研究经验,也刚刚退休不久,正是迎来人生第二春施展才华的好时候。彼时,常勇还在担任淄博市艺术创作研究所所长的职务,因结识十多年并看过他的《淄博文学史》,陆军当即向他抛出橄榄枝,想方设法把他调到了松江开始系统梳理《松江文学史》。文化记者出身的牛立超不仅担纲了影视分科主编,还发挥所长负责跟进所有相关活动报道,6年来她撰写了超过200篇活动报道,极大地提升了“一典六史”的社会影响力。俞月娥原本擅长诗歌和剧本创作,但来到编辑部后成了王牌摄影师,用数千张照片记录下了这个浩瀚工程完成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人才有了,但大家在编纂辞典方面却几乎都是“小学生”。为此编辑部特聘上海辞书出版社编审王圣良来上课,从学习编纂辞典基础知识起步展开集中培训。逐渐上手后,每隔一段时间,老师还会定期过来复训,根据不同阶段出现的问题及时点拨其中的关键,让大家少走弯路。
设定词目是编纂辞典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在如何设定词目上,我们坚持‘不漏’、突出松江地方特点和服务读者方便读者三条原则,即必须保证《松江人文大辞典》所设立的词目在内容上没有重大缺漏;词目设置必须充分体现松江地方的人文特色;内容上要考虑读者的需要,使用上便于检索。”欧粤介绍,“拟定设立词目工作有的分科就花了一年多时间。”
资料是撰写词目释文的基础,没有资料,编纂辞典就是无米之炊。为了搜集到足够的资料,大家沉浸在档案馆、图书馆,或四处奔波,寻觅走访知情人。吴纪盛为了弄清松江的报业历史和传播教育情况,到松江档案馆查遍了每一张库存旧报纸,跑遍了每一所设有传播教育系的驻松高校,走访了曾经办有报纸的每一家驻松部市属企业。欧粤为了收集新故事词目“选种”的资料,三次驾车到佘山镇寻访作者。音乐舞蹈分科主编赵婷是新松江人,除了在松江史籍中寻找资料外,还利用各种机会寻找知情人,一旦有了线索便抓住不放。
初稿完成后,便是邀请专家学者和有关领导对各分科初稿逐一进行评稿,随后各分科主编整理、归纳专家和领导的意见,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或删除词目、纠正释文中资料的错误、补充释文中的要素资料。从2020年4月首次组织专家评稿会,至2023年9月12日完成对大辞典最后一卷文学卷的评议,编辑部前后共组织了12次专家评稿会。
分科编辑工作全部完成后,再汇总到编辑部,编辑们进一步审读删改、完善配图、统一体例,规范行文。编定的每篇稿子还要再次返回撰稿人请其认定,有的词目则送主管部门审定,然后正式送出版社,才有了最终的“一典六史”。